降成本, 不仅是政府的事
作者:www.san027.net 武汉物流 上传时间:2016/3/30 浏览次数:
最近,关于“降成本”的话题非常火热。诸多媒体报道了多位知名企业家关于“降成本”的看法。“降成本”之所以成为话题,原因很简单,因为企业经营成本太高,利润率比刀片还薄,生存和发展面临问题。
媒体“降成本”报道中涉及最多的主题词包括税收、物流成本及用工成本。大量企业希望政府出台税费减免政策。不过,对“降成本”这一话题做一些冷思考,也许有助于更全面的分析问题。
首先,大家往往比较关注局部成本,而忽视整体成本。消费者看到的最终价格,反映的是整条供应链的总成本和总利润。比如一件运动衫,其零售价格中扣除利润还包括了服装加工厂的面料与生产成本,物流和零售企业的运营成本,也包括了企业的运营成本,例如供应链管理、研发及营销等费用。跨国供应链中还涉及到进出口关税。不仅如此,对于消费者来说,零售价格还只是一次性支付的费用,关注性价比的消费者一定还会关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费用,甚至产品报废的费用。这些,就构成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那么问题来了,大家都在讨论的“降成本”问题,究竟是降什么成本?是整体成本还是其中一部分成本?从媒体报道来看,不同人士往往关注不同环节的成本。制造企业往往关注用工成本,零售企业关注物流成本,中小企业还关注财务成本,但几乎所有企业家都呼吁政府降税。既然消费者关注的是整体成本,只降低部分成本,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。
其次,整体成本下降之后,是否我们的产品就有竞争力了?企业就有利润了?事实上,如果所有企业均享受到税收减免政策,那没有企业能额外获得竞争优势。在一个成本导向的行业里,企业平均利润会迅速下降。可见降成本只是问题的一方面。在经济快速成长阶段,拿订单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拿到订单就意味着利润,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仍然有部分企业延续了这样的思维。但是,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入,卖方市场日渐向买方市场转变,买方更加关注的是产品的价值而非成本。苹果手机的价格高过所有国产智能手机,但仍然销售火爆。为什么?因为苹果手机满足了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,创造了价值。简而言之,如果我国企业依然习惯于价格战,忽视价值创造,那在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企业的转型升级仍将长路漫漫。
怎么办?总体来说,在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,我国企业要降低成本、提高价值、完成转型升级。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,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。
降低税收对企业的帮助毋庸置疑。降低税收,不仅降低企业成本,还还利于民,促进消费。但税收只影响到企业的显性成本,政府在降低企业隐性成本上仍大有可为。对企业来说,所有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,都是非增值活动。但是目前企业往往耗费了大量精力用于非增值活动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,目前仍存在大量行政审批。据说在某地成立一家公司要盖39个章,盖一栋楼要交95种税费、盖192个章等。李克强总理就曾批评过开证明“你妈是你妈”完全是笑话。但这样的笑话,耗费了企业大量成本,耽误了无数机会。全面深化改革,减少行政审批和干预,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,将真正有助于我国企业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。
当然,经济成长的主体仍然是企业。企业在降低成本、创造价值方面责无旁贷。企业不能将降低成本的责任简单推脱给政府和基础设施,内部挖潜仍然非常重要。
同样是在新常态下,西子等企业通过精益管理,能够有效管控成本,保持行业领先优势,而浙江多数企业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上仍有明显欠缺。
此外,创新已经是企业家的共识,浙江的企业家们经常开玩笑说不创新就是等死。但是如何创新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对于浙江制造企业来说,有两个重要路径值得深入思考。
首先是制造业服务化。传统企业往往只关注生产成本,不是从客户的角度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,更少考虑产品价值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提出鼓励“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”,贴近市场,靠近客户,整合供应链,改成本思维为价值思维,改产品思维为服务思维。杭氧集团就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案例。
其次是企业价值链升级。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多年,市场和消费者都在快速升级,我们的企业也需要相应升级。很多时候企业产品销路不畅,并不是单纯因为售价太高,而是性价比太低,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。企业不仅要升级工艺、升级产品,还要升级价值链,要勇于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。万事利集团作为传统丝绸企业,已经华丽实现转型升级,甚至开始试水“互联网+”方式。
当然,升级不仅要做加法,更要做减法。供给侧改革,不仅要消除过剩产能,还需要消除与需求不匹配的产能。在经济新常态下,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加努力。